鵝掌肌腱炎
重新掌握膝蓋活動,擺脫疼痛的煎熬
許多患者在門診中會詢問:「醫師,我膝蓋內側下方常常會痛,特別是上下樓梯或蹲下去的時候,這是膝蓋退化了嗎?」這種影響日常生活的膝內側疼痛,可能是鵝掌肌腱炎,這雖然不算嚴重,但確實讓人困擾。
鵝掌肌腱炎:重新掌握膝蓋活動,擺脫疼痛的煎熬
0:000:00
「醫師,我膝蓋內側下方常常會痛,特別是上下樓梯或蹲下去的時候,這是膝蓋退化了嗎?」這是在骨科門診中,許多中年女性或體重較重的人常常發出的疑問。經過檢查後,很多人被診斷為「鵝掌肌腱炎」。雖然聽起來陌生,但其實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疼痛問題,卻能在日常生活中造成不少困擾。
什麼是鵝掌肌腱炎?
「鵝掌」是指馮匠肌(Sartorius)、股薄肌(Gracilis)與半腱肌(Semitendinosus)三條肌腱在脛骨內側上方交會的部位,因外觀形似鵝腳而得名。這些肌腱負責連結肌肉與骨骼,若因過度壓力或重複使用而發炎,便會引發疼痛,稱為鵝掌肌腱炎。
這種疼痛通常是持續性的,特別是在上下樓梯、蹲下或久坐後起身的時候尤為明顯,就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小障礙,讓每一步都充滿挑戰。
鵝掌肌腱炎的發生原因
鵝掌肌腱炎是一種常見的膝蓋內側疼痛源,特別是在中年女性及體重較重的人群中。在了解這種狀況的成因之前,重要的是要認識到,膝關節的內側承受著各種來自身體重心和運動習慣的壓力。這些因素若未受到妥善管理,將可能導致肌腱的發炎與慢性疼痛。
除了先天的生理結構,還有許多環境與生活方式的因素可能引發鵝掌肌腱炎,包括肥胖、運動不當或肌肉緊繃等。這些皆可能讓我們的膝關節面臨過度負荷,加劇疼痛感。接下來,我們一同了解這些風險因素,協助您對症下藥。
←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→
若您是肥胖人士、女性、運動頻繁或有膝關節疾病史,則需特別注意自己是否出现膝蓋內側疼痛的徵兆。如在階梯行走、蹲坐或長時間坐姿後有不適,都應及時就醫,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和建議,以早日恢復健康。
鵝掌肌腱炎:膝蓋內側疼痛的常見症狀
鵝掌肌腱炎的症狀通常逐漸出現,主要在膝蓋內側感到疼痛,特別是在上下樓梯或蹲下時。這些不適感可能會在活動後加劇,並造成患者的日常活動受到影響。
即使痛感不算強烈,但長期的不適可能導致走路時的艱難,影響到生活的品質與運動能力。在夜間如果側臥壓迫患側,亦可能引發更多疼痛,妨礙睡眠。
←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→
如果您出現上述症狀,建議儘早尋求專業的醫療評估。透過正確的診斷和適當的治療,許多患者能夠有效緩解疼痛,重拾自由活動的能力,從而提升生活品質。
如何診斷與治療?
診斷鵝掌肌腱炎的過程主要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,醫師會評估膝蓋內側的疼痛點及病人的活動能力。X光檢查用於排除其他骨骼問題,而超音波及MRI則可詳細觀察肌腱與滑囊的狀況,必要時也會進行骨密度測試,以判斷患者是否有骨質疏鬆的問題。
- 保守治療:透過休息、藥物及物理治療,大部分患者可獲得有效改善。
- 局部注射:針對疼痛點進行高濃度葡萄糖、PRP、或類固醇注射,迅速減輕炎症與不適。
- 震波治療:採用非侵入性方法,促進受影響肌腱的恢復,但效果因人而異。
- 手術介入:在所有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下,考慮手術選擇以緩解症狀。
鵝掌肌腱炎治療
緩解膝蓋內側疼痛、促進肌腱修復、預防再度傷害
🏥
選擇左側的治療方式
查看詳細說明
預防與照護
鵝掌肌腱炎常見於肥胖、運動不當或活動不足的人群,然而,透過有效的生活調整,完全可以減少發生此病的風險。維持健康體重、適度運動及良好的鞋子選擇,都是保護膝關節的關鍵因素。
預防與生活建議
有效管理鵝掌肌腱炎,減少膝蓋內側疼痛
正確方式
⚖️
維持健康體重,減少膝關節負擔
重點要領
- ✓保持BMI在正常範圍
- ✓定期運動以促進燃燒卡路里
- ✓健康飲食
好處
- 減少膝蓋壓力
- 降低發炎風險
錯誤方式
🍔
忽視體重管理,持續增加體重
常見問題
- ✗膝關節承受更大壓力
- ✗潛在加重肌腱炎症
可能後果
- 慢性疼痛加劇
- 活動能力下降
實用小提醒
💡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
💡記錄飲食,避免高熱量食物
如果您感受到膝蓋內側的疼痛或不適,請不要延遲,儘早尋求專業醫療建議。及時治療和適當的生活調整,可以幫助您重拾無痛的活動能力,享受更健康的生活。
常見迷思解答
破解關於鵝掌肌腱炎的錯誤觀念